云平台怎么下载手机版
你的位置:云平台怎么下载手机版 > 新闻动态 >
抗战时期,徐向前为何失去军事指挥权?只因触碰了教员的底线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3:53    点击次数:62

"徐向前失去军事指挥权?"毛泽东站在山东军区司令部的电报前,眉头紧锁。

这位红四方面军的总指挥曾辉煌一时,却因政治敏感度低,先是追随张国焘南下,后又在山东提议将115师并入自己的部队编制。

令人意外的是,这位政治上屡屡失足的将领,最终却拖着病体安然度过政治风暴,活到九十岁高龄,比许多政治上"过硬"的同僚寿命更长。

从贫苦学徒到红军指挥官

徐向前元帅出身贫苦,天生一副苦相。少年时代的他却十分爱学习,1919年考入山西国民师范。1921年毕业后,他曾在山西阳曲县和五台县河边村当小学老师,同年9月被编入孙中山卫队,前往韶关参加北伐誓师。

1924年4月,徐向前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。毕业后留校任排长。在黄埔军校期间,蒋介石曾想提拔重用他,特意找他谈话。可惜徐向前为人木讷,加上那张苦瓜脸,面对蒋校长的关心显得很不自然。蒋某人觉得此人难堪大任,也就放弃了他。

说回来,当时的徐向前心已向往共产主义革命,就算蒋某人想重用他,他可能也不会答应。不过,这件事也侧面反映出徐向前在政治上很迟钝,缺乏敏感性,为他日后的遭遇埋下了伏笔。

后来,徐向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决心为穷人打天下。他被派往鄂豫皖苏区,凭着出色的军事才能,逐步升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参谋长,很快又成为红四方面军总指挥,兼任红四军军长。

与张国焘的纠葛

1931年,张国焘来到鄂豫皖,成为苏区最高领导。此后几年,徐向前一直在张国焘领导下工作,他的荣辱也与张国焘这个名字绑在了一起。

由于张国焘在鄂豫皖苏区推行王明左倾路线,导致革命遭受重创,徐向前就是这种路线的受害者,他的妻子程训宣就在这时被冤杀。

不久后,鄂豫皖苏区难以维持,红四方面军只能长征,转移到四川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。一年后,他们与毛泽东领导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。

徐向前的命运从此走下坡路。

原因大家都知道,张国焘要搞分裂。

1935年6月,红一和红四会师后,张国焘不仅向中央伸手要权,还提出会师后的红军分成左右两路,各自出发。

于是中央在毛儿盖开会,决定两支红军混编,徐向前、陈昌浩、叶剑英和彭德怀负责右路军,过若尔盖大草原后进攻包座。张国焘、朱德和刘伯承负责左路军,经阿坝过草地后,再与右路军会合。

也就是说,徐向前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原本是同路的。

8月份时,徐向前和彭林指挥右路军过草地,并击溃了胡宗南部队,准备等左路军到来后继续北上。

但就在这时,张国焘的野心膨胀起来,他反对毛泽东的北上路线,多次发电报,要求原四方面军部队南下,执行他的进攻四川计划。

红军面临分裂。

9月9日,张国焘再次发来密电,要求徐向前和陈昌浩带领部队南下。他们两人十分犹豫,不知该听谁的。

按照"党指挥枪"的原则,本应听从中央,跟着毛泽东继续北上。但以军队服从命令的习惯来看,他们又难以拒绝张国焘的指令。

如果你在公司遇到类似的事,可能也会像徐向前一样纠结。

一边是公司董事会,要求你严格遵守公司规章制度;一边是直接管你的部门经理,要你按照过去的灰色操作方式办事。

你会怎么选?

估计多数人会和徐向前一样,选择跟着部门经理走。

毕竟公司董事会太遥远,从未接触过,而部门经理是日常工作中的直接上级。

这不仅是公司纪律问题,更是人情世故。

所以当毛泽东亲自到徐向前住处,询问他对南下北上的看法时,徐向前含糊地回答:"两军已经会和,就不宜再分开,红四方面军也不宜分为两半。"

这看似客观中立的立场,实际已表明了态度。因为某种程度上说,不支持就是反对。

毛泽东带着中央和彭德怀部队,连夜拔营北上,徐向前和陈昌浩则带队南下,造成了终生无法弥补的遗憾。

幸好徐向前说了一句:"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",这才给自己和红四方面军的干部们留下一线转机。

红军分裂也说明一个问题:当时的中央权威并不绝对,无法完全掌控麾下武装力量。

那些规模小的红军部队尚且容易管理,一旦遇到张国焘这样的强势人物,很容易出现叛变、分裂等情况。

要建立绝对权威,就需要用人命来祭奠。20多年后登上庐山的彭德怀被祭了,红一红四会师时的徐向前,也被祭了。

这种个人悲剧,几乎都建立在组织悲剧的基础上。

从此,徐向前的辉煌人生开始走下坡路。

尤其是西路军失败后,徐向前扮成乞丐回到延安。曾经战无不胜的徐总指挥失去了光环,在延安批判"张国焘路线"的气氛中,徐向前的日子很不好过,经常被洛甫等人批评嘲讽。

还是毛泽东宽宏大量,希望通过教育方式改造干部,不愿大开杀戒,才安慰徐向前说:"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,你能回来就好,有鸡就有蛋。"

徐向前听了十分感动。

山东工作中的政治错误

当然,走下坡路的徐向前,此后也不是没有翻身机会,可惜又因为政治不敏感,触碰了中央的底线,彻底葬送了自己的前途。

抗战开始后,原红四方面军的部队改编为八路军129师,刘伯承任师长,张浩/邓小平任政委,原总指挥徐向前降为副师长。

毕竟部队跟着张国焘闹出那么大的事,委屈一下徐总指挥也情有可原。

1938年4月,朱德命令129师和115师部分兵力,迅速越过太行山,向河南、河北挺进,开辟抗战根据地。

于是129师兵分两路,徐向前带领"路东纵队"前往冀南,陈赓带领"路西纵队",到邢台、沙丘一带活动。

徐向前在冀南干得不错,不到一年时间,就指挥部队剿匪、反扫荡、走群众路线"造人山",把主力部队扩充到1.8万人,建立起大片根据地。

八路军总部见徐向前这么能干,就说山东是华北的战略要地,比冀南更重要,让他去山东工作。

1939年6月,徐向前离开129师,带了一批干部去山东。

正是在山东,徐向前犯了一个大错误。

当时山东局面非常复杂。

抗战开始后,以黎玉为首的山东省委班子,组建了十几支抗日武装,虽然装备落后战斗力差,但这些人数众多的本土武装,到1938年底被中央整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,共有2.4万人。

同样在1938年,罗荣桓和陈光带领115师,也进入山东作战。

问题就出现了,山东有两支级别相同的部队,总不能各自为战,该听谁的?

徐向前到山东,主要任务就是解决统一领导的问题。

1939年8月,中央和八路军总部下令,成立八路军第一纵队,统一指挥山东和苏北的抗日部队,任命徐向前为司令,朱瑞为政委。

同时成立山东军政委员会,朱瑞、徐向前、陈光、罗荣桓、郭洪涛、黎玉等山东部队和地方首脑都是委员,统一领导山东的党政军工作,书记是朱瑞。

这一任命,实际上是让徐向前和朱瑞搭档,全权负责山东工作。

但问题仍未解决。

因为在山东军政委员会之外,还有个以郭洪涛为书记,朱瑞、徐向前、罗荣桓、黎玉、陈光、彭雪枫为委员的中共中央山东分局。

那么,山东军政委员会和山东分局,到底谁说了算?

总之,山东就是一笔糊涂账,两套领导班子、两支平行部队,很难开展工作。

就在双方争执不下时,徐向前凭借资历和声望,自然成为山东军政核心人物,调解两支部队的作战事务,国军和日本也把山东八路军称为"徐向前部"。

这是徐向前抗战时期的巅峰,如果能延续下去,基本能摆脱张国焘的影响,越来越顺利。

但是,又要说但是了。

中央为彻底解决山东的领导问题,于1939年10月调郭洪涛回延安,让朱瑞兼任山东分局书记,正式形成朱瑞总揽全局、徐向前负责军事的格局。

山东解放区也进入稳定发展阶段。

不过朱瑞和徐向前认为,领导班子的问题解决了,八路军第一纵队和115师作为平行部队,也需要解决"谁听谁"的领导问题。

1940年6月1日,徐向前、朱瑞和黎玉致电中央,建议把115师划到山东第一纵队的编制内,徐向前兼任115师师长,罗荣桓做政委,陈光做副师长。

这封电报一发出,稍微懂点政治的人就会问:你们想干什么?

115师是红一方面军的班底,徐向前是红四方面军的总指挥,现在竟然建议徐向前做115师的师长,这是怎么想的?

而且115师和山东第一纵队都是师级部队,把115师划到山东第一纵队编制内,就是把115师降为旅级部队,这不是要兼并部队吗?

在任何时候,这都是触碰禁区的行为。

所以电报发到延安6天后,延安根本没听他们做任何解释,直接把徐向前调离山东,回延安参加"七大"……尽管离"七大"召开还有5年时间。

此后几年,山东失去了挑大梁的核心人物,朱瑞因政治领导能力不足、陈光因脾气暴躁和战败威望下降,都陆续失去统领山东军政的资格,最终在1943年形成了罗荣桓一元领导的格局。

毛泽东说:"换上一个罗荣桓,山东的一盘棋就全活了",原因就在这里。

可能徐向前只是想盘活山东局面,并没想兼并部队,但他的政治敏感性太低,碰到了不该碰的红线,埋没了自己的才华和前程。

从此以后,徐向前掉出了大兵团统帅的一线梯队,在延安教书办学校,虚度光阴,直到解放战争末期,才领到解放山西的任务。

而解放山西是配合野战部队的二级战场,即使徐向前带病攻坚克难,打出一个临汾旅,也改变不了自己只是配角的事实。

这终究是不讲政治的代价。

老实人的悲哀与幸运

新中国将帅中,徐向前的人生经历是最平淡的。他没有鲜明的性格特点,没有跌宕起伏的情感世界,甚至没有曲折离奇的革命故事。

后人提起他只记得两件事:

肃反时,妻子程训宣被杀,他不敢吭声。红军分兵时,他表态红军不能打红军。

然后就没了。

实际上,徐向前就是个神剑入鞘的老实人。能做事的时候,尽力做到最好;不能做事也不走歪路,只是闷头着急。

徐向前和贺龙是两个极端。

贺龙打仗水平不算高,但政治上绝对过硬。徐向前的军事能力能排进前五,但在政治上却一再犯错。

这或许就是江湖大哥和老实人的区别。

"老实人"徐向前是把神剑,但需要有眼光的执剑人。一旦走错路,就只能是神剑蒙尘的结局。

正如徐达和常遇春追随朱元璋,成为大明的定鼎元勋;而"万人敌"猛将张定边追随陈友谅,只能沦为败军之将。

徐向前甚至不如张定边,起码张定边是陈友谅的亲密战友,得到无条件信任。而张国焘却始终不信任徐向前,当初抓徐向前的妻子,就是为了搜集他的黑材料。

十年辉煌、半生落寞,是对徐向前最恰当的总结。

不过话说回来,半生落寞也未必是坏事。

自抗战开始,徐向前的身体就不好,肋膜炎和偏头痛很严重,常常疼得睡不着觉,要么抱着脑袋撞墙,要么用枪柄把头敲麻,才能稍微缓解,是出了名的老病号。

徐向前就拖着这样的身体,平安活到90岁。论结局,不知比林彭强到哪里去了。

最关键的是,徐向前是个知足常乐的人,对官职和物质要求都不高,他常对周围人说:

"革命就是为党工作,我们是干革命的,不是为做官的呀。"